土地被“以租代征”的各种形式及如何维权?

法律部落2019-07-02

       我国很多农村地区,存在很多以租代征情况,严重违背了国家耕地保护政策和农民的自身权益,相关部门已下发紧急通知坚决制止此种行为。

       农村土地“以租代征”常见的几种形式有:

       1、用地单位或个人直接与村委会签订协议租赁土地;

       2、基层政府直接租赁农村集体土地;

       3、基层政府转租农村集体土地;

       4、基层政府作为土地租赁中介人促成租地行为;

       5、村民自行出租自己的承包地;

       6、村委会租用农户的承包地搞非农建设。

       所谓“以租代征”,即通过租用农民集体土地进行非农业建设,擅自扩大建设用地规模。其实质是规避法定的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,在规划计划之外扩大建设用地规模,同时逃避了缴纳有关税费、履行耕地占补平衡法定义务。如遇此种情形,可以向国土部门反映,也可以向纪检监察部门举报。国土资源部就此问题下发了关于坚决制止“以租代征”违法违规用地行为的紧急通知,主要内容如下:

       一、严禁"以租代征"擅自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

       根据《土地管理法》第六十三条规定,除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依法取得建设用地的企业,因破产、兼并等情形致使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依法发生转移的外,地方政府、有关部门及单位和个人不得通过受让、租用等方式违法占用农民集体土地用于各类非农业建设。根据有关法律和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,国家允许单位和个人以租用、承包等方式使用农民集体土地用于农林开发或参与农民集体所有的"四荒地"治理开发,禁止以征收方式取得农民集体土地进行"果园"、"庄园"等农林开发。

       各类开发建设活动需要占用农民集体农用地的,都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,纳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;用于非农业建设的,必须依法按规定办理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手续。用于农林开发的农民集体土地不得擅自改变土地用途,将农用地转为非农业建设用地。

       二、依法严肃查处"以租代征"违法违规用地行为

对擅自通过出让、转让或者出租等方式将农民集体土地用于非农业建设的单位和个人,应依据《土地管理法》第七十六条、第八十一条的规定追究法律责任;非法批准"以租代征"用地项目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,依照《土地管理法》第七十八条、《监察部国土资源部关于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行政处分暂行办法》追究法律责任。涉及违法占用基本农田和耕地的,应依法从重处罚;涉嫌犯罪的,应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。

       依法对"以租代征"违法违规用地行为处理后,确需补办用地手续的建设项目,必须附具对违法违规案件和有关责任人的处理意见及落实情况,征地补偿费用、耕地开垦费按违法用地期间最高标准支付和缴纳。有关地方要做好群众工作,依法保护农民集体和农户的合法权益,维护社会稳定。

       三、进一步规范有关改革试点工作

       当前,我部和一些省(区、市)正在进行农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试点和征地制度改革试点。根据部和省的统一部署和要求,两项试点只限定在试点地区;试点地区必须根据批复的试点方案内容开展试点工作。以转让、出租、作价入股等方式进行农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试点的,必须是已经依法批准为建设用地的农民集体所有土地;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城市(村庄和集镇)规划;必须按规定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同意;必须按规定签订流转合同,报县级以上国土资源部门批准后,办理土地变更登记手续。

       有关改革试点工作要积极探索、勇于创新,同时要把握方向、循序渐进。试点中出现的机关报经验、新情况、新问题要及时报部,以便不断总结经验,完善有关法规和政策。

上述要求请各省、自治区、直辖市认真贯彻执行,并将有关工作开展情况及时报部。部将结合有关工作进行检查。

       对于不符合规定要求开展设施建设和使用土地的,要做到早发现、早制止、早报告、早查处;对擅自通过出让、转让或者出租等方式将农民集体土地用于非农业建设的单位和个人, 应依据《土地管理法》第七十六条、第八十一条的规定追究法律责任;非法批准"以租代征"用地项目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,依照《土地管理法》第七十八条、《监察部国土资源部关于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行政处分暂行办法》追究法律责任。涉及违法占用基本农田和耕地的,应依法从重处罚;涉嫌犯罪的,应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。



查看全部
相关推荐
签订拆迁安置补偿协议的九大陷阱 2019-07-03
关于城中村改造的补偿标准 2019-07-02
必看!政府想强拆不给补偿?看看有没有这些程序! 2019-07-10
土地补偿方案及程序 2019-07-02
关于违章建筑 2019-07-03

首页在线咨询电话咨询

copyright 2019 bolaw.com 京ICP备14008712号